LED外延片、芯片是整个LED产业链的上游部分,上游产业的衬底、外延材料与芯片制造,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行业,约占LED行业利润70.目前我国的LED芯片制造成本虽然相对外资产品较低,但在芯片技术上的投入比例依然很大。一直以来我国的LED芯片产业相对薄弱,随着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提升,我国的芯片产业也取得长足进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近两年来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一、国内LED芯片市场风云变幻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的LED产业迅速发展,十年间从开始的十几家外延芯片企业发展到现在的近百家,从初的4个产业化基地发展到现在的7大产业化基地(厦门、上海、大连、南昌、深圳、扬州、石家庄)、6大LED产业聚落(西三角、环渤海、长三角、两湖一徽、珠三角及闽赣),产值从120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560亿元。成立了一批有代表性的LED外延、芯片的企业:厦门三安、江西联创、广东德豪润达、厦门乾照、杭州士兰明芯、武汉迪源、华灿光电等,其中有部分企业做大做强并成功上市,诸如三安光电、乾照光电、士兰明芯及华灿光电等。
但是,与国际巨头企业相比,我国芯片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目前国内LED市场又呈现出诸多不稳定因素,尤其是LED显示屏领域更是风云再起,难继当年辉煌。其主要表现就是产能过剩、利润遭腰斩。
从2010年开始,中国LED芯片产业的疯狂投资直接导致芯片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格不断下跌。随着各路资本的纷纷出手,LED产业明显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而且,在高端领域国内厂家并没有分到太多的市场份额,只能在中低端大打价格战,造成结构性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再者部分芯片企业依靠政府补贴采取**占领市场策略,直接导致芯片市场厮杀一片。受此影响,2012年国内九成LED芯片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部分没有资金支撑的企业已经倒下,中国LED芯片产业已从早期的技术竞争转变为资本竞争。
二、LED显示屏芯片市场格局重组
随着国产LED显示屏芯片技术的提高,当前,国内LED显示屏芯片国产化率超过70以上,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与国产LED照明用芯片相比,国产LED显示屏LED芯片技术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国际顶尖水平。越来越多的国内LED企业开始采用国产LED芯片生产高端显示屏,从蓝绿光LED芯片进口数量上来看,进口率逐年下降。可见,国内LED显示屏专用芯片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
受制于终端应用产品价格的下降,LED显示屏专用芯片的价格也是直线下滑,利润率严重压缩,再加上照明市场的异军突起,许多LED显示屏芯片企业开始加大对照明芯片的投入力度,或者积极调整战略,格局重组的现象分外明显。
2012年,三安光电通过认购的方式,成为台湾璨圆大股东,该动作一经报道,立刻引起各界的广泛讨论。此外,三安还通过其子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垂直整合行为。同时,在LED照明行业及市场的一片回暖声中,三安光电原本搁置两个多月的芜湖二期项目重新募资开启。
武汉华灿光电的主要产品为GaN基高亮度蓝、绿光LED芯片,在LED显示屏芯片领域一直占据较大市场份额,2012年华灿光电的营业利润下降明显,公司开始逐步加大照明和背光投资。其主要表现为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加快三期基础建设,着手改造和扩增生产线产能,同时新增募投项目苏州子公司建设。随着新增设备的陆续投产,华灿在LED照明芯片领域将不断发力。
士兰明芯一贯的宗旨是立志于高端LED显示屏芯片,尽管去年士兰微的利润压缩堪称业界之,但是士兰明芯积极转变战略,在高端LED显示屏芯片和封装上大做文章。旗下封装企业美卡乐将赶超日亚和科锐的封装产品为目标,目前,相关产品已成熟运用。同样,为了缓解利润的紧张,士兰明芯也加码LED照明芯片。
台湾晶元的芯片在大功率、中功率领域造诣颇深,其显示屏专用芯片在在户外LED全彩显示屏领域有较高声望。晶元作为台湾一家资历较久的企业,在研发上不遗余力,市场营销较为低调,市场占有率稳定。
调查发现,国内LED显示屏高中低端市场区别较为明显,其中华灿光电、士兰明芯作为较高端LED显示屏芯片已被大众认可,而三安光电、上海蓝光、大连路美等其他企业主要作为中低端LED显示屏用芯片,因其价格存在很大优势,在未来几年将垄断国内LED显示屏中低端市场。
国际企业日亚、CREE,OSRAM是中国主要的高档显示屏用LED芯片供应商,主要供应蓝绿光LED芯片,特别是日亚和CREE在中国显示屏用LED芯片领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工业机器人,机会与挑战并重。
随着人力成本上升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机器人成本的不断下降,性能的不断提升,有助于机器人逐步实现劳动力替代。不过我国也面临着上游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国家首次将机器人及零部件的发展列为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对象之一,这将有助于国内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
关键零部件逐步取得突破。机器人单体中约65的成本是减速器、伺服系统和运动控制器,但这些关键零部件都依赖于进口,大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成本,其中又以减速器和伺服系统占成本比重更大。目前我国伺服系统生产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已经由10年前不到5上升到目前超过20;同时,国内企业已经逐步突破减速器领域,谐波减速器已经有多家国内企业能够生产出产品,RV减速器也有企业进入产品验证的阶段。关键零部件的突破将有助于完善我国机器人产业链,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
国内企业胜出,并非遥不可及。
我们认为,对于国内关键零部件生产厂商,要想缩短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发展壮大,有两条路可以走:(1)通过与国内企业合作,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实现基本的技术积累和突破,与国外企业形成错位竞争;(2)通过对产品进行合理的布局,利用产业链的协同效应,逐步进入高端领域。台达电(DeltaElectronics,2308.TW)通过以变频器为突破口,逐步突破欧美日系企业的封锁,形成在国内自动化控制系统市占率前5的企业。
在关键零部件领域的标的选择上,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1)专注于上游关键零部件生产研发,并取得突破的生产厂商,我们看好与世界减速机龙头合作的上海机电,国内伺服系统领域的龙头企业汇川技术;
(2)专注于机器人领域,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在多个下游领域取得突破的中游系统集成商,通过延伸产业链进入上游关键零部件,我们看好背靠高校,研发实力强的机器人;
(3)通过延伸产业链,在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的下游应用厂商,我们看好主业高速成长,研制的机器人在轮胎生产领域取得突破,同时自主研发的RV减速器进入产品验证阶段的巨轮股份。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求购
发布求购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