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反垄断法》颁行5周年。年初以来,韩国三星等6家国际大型液晶面板企业价格垄断案、茅台五粮液价格垄断案、上海黄铂金饰品价格垄断案、洋奶粉价格垄断案等相继因涉嫌价格垄断被国家发改委查处。“反垄断风暴”袭来,业界纷纷猜测下一个目标或会在石油、电信、汽车、银行等行业产生。那么,在专家们眼中哪些行为会构成垄断?激光行业会否成为下一个目标?
如何“被选中”
品牌商因为市场品牌影响力,在交易中有事实的垄断市场地位和定价权,这会影响到市场发展,也会损害消费者权益
《反垄断法》常被视为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宪法”,反垄断是否有理有据,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判断依据。2008年,中国《反垄断法》出台,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仅看到了审批比利时英博啤酒收购百威啤酒、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等少数案例。
但2013年,情况似乎出现了很大的不同。今年初,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宣布,韩国三星、LG、中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等6家大型面板生产商,因在中国大陆垄断液晶面板价格,遭到国家发改委经济制裁3.53亿元。此后,从白酒业、包装业,再到近的黄金首饰和乳业等领域,国家发改委不断祭出“反垄断利器”。其中,不少企业被判罚了巨额罚款。
为什么要在这些领域进行反垄断审查?
前阶段,黄金饰品、乳业等行业的反垄断调查引起了人们热议。从范围上看,不管是黄金饰品还是乳业、包装等行业,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之前针对上海黄金饰品的反垄断调查,就与此前国际金价的下跌及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有关。再比如,针对药企的反垄断调查,是与消费者对药品的需求及药品价格较高使其无法负担有关。
因此,针对这几个行业进行反垄断调查,也意味着中国希望进一步向市场竞争模式发展。毕竟,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先保障市场机制的完善,而垄断恰恰会影响到市场机制。
中国到了通过竞争性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或是保持市场竞争与推出产业扶持政策“双管齐下”的时候了。
从产业角度来看,之前调查的领域,如白酒、黄金饰品、乳业等领域的垄断情况确实比较严重。据观察,品牌商因为市场品牌影响力,在交易中有事实的垄断市场地位和定价权,这会影响到市场发展,也会损害消费者权益。而从出发点看,此前这些反垄断审查主要是针对终端销售,侧重于对消费者的消费保护。
针对这些领域进行反垄断调查是一种保守、渐进的做法,国家从弱的领域入手。而在其他国家,这些领域已完全市场化了,所以对这些领域的反垄断调查也是为了促进这些领域的市场化发展。
下一个目标是谁
下一个目标可能是两个方向:其一,针对在终端消费品领域品牌影响力较强、形成纵向垄断的企业。其二,针对一些国有企业进行反垄断审查
近日,一则消息引起业内关注。国家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在央视节目中表示,国家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下一个目标会跟老百姓密切相关,石油、电信、汽车、银行都在调查视野之内。央视称,许昆林特别提到银行,“如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出以后,银行间一起商量存款或者贷款的利率,就将会被反垄断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前几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进口车成为国家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下一对象”这项工作去年就开始了,目前是“汽车流通协会的例行工作之一”。
那么,从反垄断市场的角度看,上述汽车、银行、石油等领域的反垄断调查到底靠不靠谱?而与我们相关的激光产业会否也成为下一批调查的对象?
就近期的情况看,汽车行业正在被反垄断调查。至少是汽车经销商的超额利润已引起关注。事实上,进口车的利润的确很高,但国产汽车的利润不是特别高。随着技术发展、产能增加、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趋于理性,再加上某些地区的限购、限行措施的颁布,国产汽车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站在这个角度,国家打压进口汽车,也是为了树立国产汽车市场。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激光技术,是20世纪能够与原子能、半导体及计算机齐名的四项重大发明之一,激光技术走过了50年的快速发展路程,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2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涉及激光产业。同时,大功率光纤激光器技术也已经入选了2014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足见国家对激光技术的重视。
光纤激光器是指用掺稀土元素玻璃光纤作为增益介质的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可在光纤放大器的基础上开发出来:在泵浦光的作用下光纤内极易形成高功率密度,造成激光工作物质的激光能级“粒子数反转”,当适当加入正反馈回路(构成谐振腔)便可形成激光振荡输出。
目前在光纤激光器市场,IPG公司占据的主导地位,远远于竞争对手SPI、GSI、Nufern、Coherent、JDSU等巨头。究其原因重要的是光纤激光器技术门槛高,重要配件如激光器泵浦、高功率增益光纤和高功率光器件需要很强的研发实力,而IPG是能够完全自制这三大产品的公司,因而在成本和质量稳定性上可以压倒一切对手,据业内人士预计IPG可能占据超过70市场份额。2008~2010年,IPG收入分别为2.29亿美元、1.85亿美元和2.99亿美元。近日,IPG发布了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该季度IPG的总收入为1.682亿美元,比今年季1.419亿美元的总收入增加了15,比去年同期1.379亿美元的总收入增长了22。
在国内市场,IPG长期以来一直垄断绝大多数市场份额,拥有众多的代理商和合作伙伴如大族激光代等。同时不少光器件公司,如光库通讯、光越科技等代理IPG中小功率产品,IPG还帮助培训售后工程师,并且技术人员可以和集成商一起为终客户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了售后服务问题,在质量和服务(尤其是质量)上占据了优势地位。据IPG公司的新财报显示,其在中国市场实现了“让人张目结舌”的54增速。
收购和价格策略
IPG过去几个月进行了一连串大动作,包括于去年9月收购JPSALaser、于今年3月收购MobiusPhotonics.IPG欲寻求挖掘新的销售增长点及与终端用户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虽然其举动更多地是引起了现有OEM的注意。
“一些OEM质疑IPG的动机,但IPG的知名度使事态仍按预期发展;IPG拥有良好的跟踪记录、交付迅速,且当前除了该公司之外,其他选项也非常有限”,市调公司LongbowResearch的Douglass评论道。
Douglass认为,IPG公司的价格策略非常强大,目前或许只有具备相当的激光二极管制造实力的Trumpf公司能够与之比肩。Coherent也拥有不俗的实力,但它还是这一市场的新玩家,价格定位也不甚明了。因此IPG通过实施激进的价格策略所取得的光纤激光器市场成熟者地位。
然而IPG的降价策略似乎主要涉及低功率脉冲光源。
GSIGroup总裁JohnRoush在近期一次讨论母公司财务成果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称,子公司JKLasers在与IPGPhotonics等光纤激光器行业者的竞争中遭遇到了许多挑战。低成本光纤激光器已被证实难以实现生产,大量返工正影响着公司的成本节约目标并触及GSI的利润率底限。
Roush解释道,“光纤激光器市场的价格水平下降幅度已超出我们的预期;综合种种因素,我们在追求光纤激光器利润上已变得非常小心谨慎,这导致了2013年二季度营收额出现了下滑”。
尽管如此,Roush预测光纤激光器今年的销售额还将达到1000万美元左右,但研发成本过度超出预期已迫使GSI寻求各种途径来弥补营业损失。“我们的目标是到今年年底实现接近收支平衡的利润率。”
国内企业毛利普遍偏低
目前国内激光行业的厂商越来越多,普通机器价格在市场上越来越透明,平均一台半导体激光打标机现在一个工厂也就只能赚7、8千的毛利,扣除公司的经营成本,卖半导体激光打标机已经没有很大的优势,普通的二氧化碳激光打标机,光纤激光打标机也是如此。
以国内龙头激光企业华工科技和大族激光为例。华工科技从2010年至201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2405万元、220178万元、175434万元;而营业成本分别为:149648万元、163491万元、132156万元,毛利率分别为:26.1、25.7、24.7.大族激光从2010年至201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10908万元、362796万元、433301万元,营业成本分别为:183493万元、220403、241612,毛利率分别为:41、39.2、44.2.
IPG二季度毛利率是华工科技的二倍
“市场对于IPG公司用于材料加工应用的高功率激光器的强劲需求,特别是亚洲市场和美国市场,驱动今年第二季度的总收入同比增长了22。”IPG公司CEOValentinGapontsev博士说道,“该季度的毛利率为53.5,净收益增长了11。本季度强劲的收入增长,进一步表明了光纤激光器技术在各种应用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不计外汇汇率收益,本季度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12.6。该增长数字低于收入的增长,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在经营开支方面的投资,以支持IPG未来的增长。”
“在大多数终端市场,我们继续看到了强劲的市场需求,并且与竞争对手相比,我们保持着强大的技术优势。”Gapontsev博士表示,“第二季度的订单流非常强劲,订单出货比超过1.我们将继续实施重大投资,以支持我们业务的预期增长,加强我们的竞争地位,改进和开发新产品,扩大我们的产品阵营。”
光纤激光器作为新一代的光源在多种应用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该领域代表企业IPG业绩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虽然其他公司也看到了市场潜力,纷纷研发光纤激光器。但是不管是从产品种类以及技术经验上来看,IPG已经具有的优势。同时也占据的国内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结语:
当然,下一个目标究竟是谁,还取决于国家建立市场机制、调整市场机制的考虑。官方在此前的座谈会时曾强调,能交给市场的就交给市场。但这个前提是市场足够完善,消费者有需求,市场有供给。否则,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不过,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的反垄断调查还是针对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行。一方面是对行业的反垄断;另一方面是对竞争的控制。但国家不是先针对外资进行反垄断调查,后处理国内企业,而是与消费需求、市场相关的行业恰好是外资比较集中的地方。大部分行业如医药、电信等更多的是进口商品的超额利润,它们在中国地区的售价和利润要超出其他地区许多,所以国家对这些行业、公司先进行调查。
下一个目标可能是两个方向:其一,针对在终端消费品领域品牌影响力较强、形成纵向垄断的企业。这类企业的数量不在少数,再加上之前已进行过此方向的调查,民众也不会太惊讶。其二,针对一些国有企业进行反垄断审查,目的也是进一步推动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