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品免检制度自2000年诞生,至2008年9月\"三鹿\"问题奶粉被曝光,实施了8年,就匆匆收场,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因此而下台。这不论对企业还是对消费者,都是意味深长的。消费者称\"大快人心\",而对获证企业来说,则失去了一道耀眼的企业形象光环,善后处理比获证还要艰苦得多。
\"三鹿\"事件发生以后,2008年9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突然公布第109号总局令,决定自公布之日起,对《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9号,于2000年3月发布)予以废止。
      电线电缆行业,数千家企业中有94家企业获证,已经算是不小的比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产品质量响当当的大中型企业,它们获得免检证书当之无愧。但是,的确也有一些条件较差的小型企业,同样也获得了国家免检证书,而产品质量却屡遭投诉、不尽人意。 
实行国家免检制度8年来,的确给那些获证企业戴上了一道灿烂的光环,企业以此引以为荣,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筹码。持证企业都依此为利器奔向市场,看似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其实证书背后的企业质量实力却大不相同。 
      无论如何,废止国家免检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进步。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度,都必须要征求公众意见,履行一定的程序,制度才能保障公平公正。而\"国家免检制度\"诞生于2000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的一次例行局务会议上,既没有向社会征求意见,也没有履行任何程序,一次简单的会议就炮制了一个非法的\"制度\"。于是有人说,国家免检制度只是个非法\"私生子\"。 
      虽然这个制度的诞生并不那么正式,但是后来所出现的一系列偏差,更关键的还是出在执行环节。因为按照规定,免检并非不检查,而是每年进行监督抽查。得益者是企业,受害者也是企业。免检产品出了问题,难道执法者就没有责任吗? 
      事到如今,对于获证企业来说,要紧的是如何适应废止国家免检证书后的新形势。企业头上的国家免检光环消失之后,就必须要重新制定新的竞争战略,提出新的质量保证口号和措施。废止免检使企业失去的只不过是一道虚无的光环,而强身壮体的内功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解决这个问题宜早不宜迟,企业和行业协会都应该有所准备。谁走在前面,谁就是有市场主动权,等待观望只能丧失良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