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展会资讯>> 穿戴装置需求挹注中小面板成长添柴薪

穿戴装置需求挹注中小面板成长添柴薪

时间:2015-11-19  来源:中国电子元件网  浏览次数:226

  穿戴式装置市场快速增温,已吸引众多业者竞相投入,其中智能手表更将是兵家必争之地;此类新兴应用产品类型,可望为中小尺寸显示面板挹注新的成长动能,并成为今年面板产业演进趋势中重要的新焦点。

  行动装置(Mobile Device)的出现,不但改变了人们生活习惯,同时行动化生活也代表着科技革新的开始。

  如今智能型手机(Smartphone)结合了传统手机的通话功能以及多媒体平台的功能,使得以往需要数个不同装置(电话、传真机、电视、收音机、PMP、游戏机及手表等产品)才能达到的功能,现在已能够在一支智能型手机上实现。

  此外,随着各项科技的进步,智能型显示随身装置也越来越多,例如智能型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终端消费性产品,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相对也带来了更多的功能性与方便性。

  目前全球显示面板与触控面板相关产品,*主要的出海口为下游的消费性3C产品。若以显示面板尺寸大小来观察,大尺寸显示装置目前主力是液晶电视(LCD)、液晶显示器(LCD Monitor)、笔记型电脑(NB)等产品。中小尺寸显示装置目前主力则是平板电脑(Tablet)、智能型手机、穿戴式装置(Wearable Device)等产品。

  越 来越多的3C科技显示产品不仅有显示面板,同时也结合触控面板的操作。例如,平板电脑与智能型手机,主要就是以触控面板为主要的输入介面。或是所谓的双输 入介面方式,如结合了触控面板之笔记型电脑,可以选择传统的键盘滑鼠操作或是以触控方式来操作。因此可以看出,结合触控功能的显示器,可说是未来众多科技 产品主流趋势之一。

  目前看的到的智能型穿戴式装置(图1),从头到脚的应用可以说是相当多元,包含阿帕契战斗直升机之智能型头盔、Google智能眼镜、苹果(Apple)智能手表、小米智能手环、Nike智能运动鞋等。

  图1 智能型穿戴式装置示意图

  品牌智能手表面板规格大车拼

  目前全球主要的几间智能手表品牌大厂三星电子(Samsung)、乐金(LG)、索尼(SONY)、华硕(ASUS)、摩托罗拉(Motorola)、苹果等,近期都陆续推出搭配不同尺寸大小之显示面板的新款旗舰智能手表。

  由于智能手表为轻薄小之可穿戴式显示产品,因此可以观察到此产品目前之主流显示屏幕尺寸,皆使用小于2寸的圆形或矩形之中高解析度显示面板。

  三 星推出的智能型手表Gear S,其显示屏幕为2吋之矩形曲面Super AMOLED显示面板,并且同时整合了On-Cell结构之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解析度为480×360等级,像素密度为300ppi。事实上,三星之前 也曾推出数款智能型手表,不过必须要搭配其同品牌的智能型手机才能使用,并且可能由于体积与续航力问题,实际上并未打开市场。

  LG推出的智能型手表G Watch R,其显示屏幕为1.3吋之圆形P-OLED显示面板,同样为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解析度为320×320等级,像素密度达348ppi。

  索尼推出的智能型手表SmartWatch 3,其显示屏幕为1.6吋之矩形LCD显示面板,同样为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解析度为320×320等级,像素密度达283ppi。

  华硕推出的智能型手表ZenWatch,其显示屏幕为1.63吋之类圆矩形AMOLED显示面板,同样为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解析度为320×320等级,像素密度达278ppi。

  至于摩托罗拉推出的智能型手表Moto 360,其显示屏幕为1.56吋之圆形LCD显示面板,同样为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解析度为320×290等级,像素密度达277ppi。

  此外,品牌大厂Apple在2015年初推出的智能型手表--Apple Watch,推出两种尺寸大小之显示屏幕款式。

  其中较大显示屏幕的为男款表,显示屏幕为1.54吋之矩形AMOLED显示面板,并且在其边缘处为2.5D之曲面构造,触控屏幕为回馈式之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解析度约为400×320等级,像素密度达332ppi。

  较小显示屏幕的为女款表,显示屏幕为1.32吋之矩形AMOLED显示面板,并且在其边缘处为2.5D之曲面构造,触控屏幕为回馈式之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解析度估计为400×320等级,像素密度达386ppi。

  Apple Watch可说是Apple对于现在火热的穿戴式市场所推出的新兴显示装置产品回馈,对于目前全球市面上众多的穿戴式显示装置产品,是否有机会能够带动另一波穿戴式显示装置的需求,有待后续观察。全球品牌智能手表面板规格比较,如表1所示。

  全球智能穿戴显示装置出货量预估统计,以年为基准,观察2012年之后,全球智能穿戴显示装置产业发展趋势。目前发展的众多智能穿戴显示装置,其主要诉求为 轻薄小且可穿戴式,并且要能够满足待机/使用时间长等规格。因此目前智能穿戴显示装置,大多设计为另外的智能行动显示装置之延伸,例如智能手表为智能手机 之延伸装置。

  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三大主要产品可说是现在*为热门的智能穿戴显示装置,也是有机会带动下一波显示面板产业的成长动力之一。

  估计2014年全球智能显示装置出货量约三千九百一十万台,年成长率约为49.8%;2015年出货量可达六千五百九十万台,年成长率约为68.5%;至2016年出货量上看一亿八百九十万台,年成长率约为65.3%。全球智能穿戴显示装置出货量预估统计图,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PIDA

  图2 全球智能穿戴显示装置出货量预估统计图

  五大面板发展趋势成形

  2015全球显示面板产业,有几个新趋势正在陆续发生中,包含高解析度显示面板之遍地开花、面板之新技术与新材料导入、整合式触控技术普及化、智能行动显示装置大爆发与显示面板产业版图新迁移等五大新趋势。

  由 此也可以观察显示面板产业的未来趋势走向,回顾2014年可说是显示面板产业之丰收年,除了各尺寸的面板价格全面上扬之外,包含液晶电视、液晶监视器、笔 记型电脑,以及平板电脑等终端产品所使用的显示面板,年增率达到2%,是近年来较少见的价量齐扬之的良好表现,也代表着显示面板产业的持续需求。

  高解析度显示面板遍地开花

  现有的显示面板终端产品,估计都将会由低解析度显示面板,逐渐朝向高解析度显示面板升级。

  在 大尺寸显示面板方面,可以液晶电视为主要产品代表。目前液晶电视之显示面板主流技术为全高画质(Full HD,1,920×1,080)解析度,而更高阶的液晶电视会使用4K超高画质(Ultra HD,3,840×2,160)解析度的显示面板,4K UHD液晶电视自2014年开始已经逐渐导入全球市场,估计2015年全球渗透率将有机会突破一成。

  此外,TN面板随着4K解析度屏幕有再度受到瞩目,虽然TN面板的可视角度不如现今的广视角TFT-LCD,但是具备反应速度快与价钱便宜,刚好可以抵消4K解析度面板的高价因素,因此使用TN面板,对于有追求平价的消费者而言,不失为一个折衷的好方法。

  在中小尺寸显示面板方面,可以智能型手机作为主要的产品代表,其显示面板之主流尺寸为5寸大小,而现阶段市场上的各家旗舰产品都会支援FHD解析度,甚至少数更高阶款达到更高的QHD(Quad HD,2,560×1,440)解析度。

  因此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不论显示面板的尺寸是大或小,高解析度都会是未来的趋势。显示面板解析度比较,如表2所示。

  新面板技术与材料导入

  显示面板与触控面板都有新兴技术的导入。在显示面板方面,各项新兴显示技术,包含LTPS、IGZO/Metal Oxide、Quantum Dot等新兴显示技术的逐渐导入。

  低温多晶矽(Low Temperature Poly Silicon, LTPS)显示技术可以提供中小尺寸面板更高的解析度,能够用于FHD高解析度智能型手机之显示面板。

  金属氧化物(IGZO/Metal Oxide)显示技术可以提供中大尺寸面板更高的解析度,能够用于4K UHD高解析度电视之显示面板。量子点(Quantum Dot)显示技术,能够提供奈米等级的光学薄膜应用在背光模组上,使得LCD显示面板画质更加接近高画质之AMOLED显示面板。

  在触控面板方面,*主要是寻找所谓的透明导电层(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TCO)取代材料。由于目前在各种领域广泛使用的透明导电层材料--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ITO),受限于产能价格等问题,以及无法弯曲等因素,因此各家厂商纷纷寻找可以取代ITO的替代材料。

  目前正在发展中的几项透明导电层 新材料,在未来都有机会逐步导入量产,如石墨烯(Graphene)、奈米碳管(Carbon Nano Tube, CNT)、奈米银线(Silver Nano Wire, SNW)、金属网格(Metal Mesh, MM)及聚合物PEDOT-PSS等新兴材料。

  以上提及的这些新兴透明导电层材料,可望能解决可弯曲、黄化、透明度、雾度、导电性、耐酸硷性与耐用性等功能问题,若价格也能够有效降低,将来就很有机会用来取代现有的ITO材料,更能普及化与大众化面板相关产业。透明导电层取代材料特性比较,如表3所示。

  整合式触控技术普及化

  由于目前触控技术已经成熟,随着整合内嵌式触控技术逐渐成熟化,估计在未来外挂式触控技术将会走向式微。目前触控面板发展将朝向薄型化、轻量化与廉价化等趋势,因而产生新兴触控面板技术。

  观察触控面板结构历经由多层结构,再逐渐减薄化到单层结构,*后到内嵌化与整合化之触控面板结构。

  触控面板技术发展趋势,依据不同的触控技术与不同的结构,包含早期至现在通行的双层玻璃(Glass/Glass, G/G)结构、玻璃双层薄膜(Glass/Film 2, GF2)结构、玻璃单层薄膜(Glass/Film/Film, G/F/F)结构、单片玻璃解决方案(One Glass Solution, OGS)结构、表嵌/内嵌式(On/In-Cell)结构等不同的构造。

  比较这几项不同结构的触控面板技术,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优缺点,做为参考设计相关终端产品的依据。

  例如G/G结构,早期普遍应用在智能型手机与平板电脑上,但是由于消费者希望拥有更轻更薄的机种,因此相关厂商后续推出采用更轻更薄的GF2结构之平板电脑,以及更轻更薄的OGS结构之触控笔记型电脑,甚至*轻薄的On/In-Cell结构之智能型手机。

  因此,可以观察到目前各项触控面板技术,都各自有相对应到的终端科技电子产品,且受限于技术与成本,并无完全可以取代对方的触控面板结构技术,可以说是各擅胜场。

  再来比较这几项不同结构的触控面板技术之优缺点。首先是以触控结构与厚度来做比较,量测整个触控与显示模组之厚度,可以观察出由于两片玻璃厚度的关系,使整体G/G结构的厚度*厚。

  其次为使用一片保护玻璃与一片薄膜的GF2结构,由于薄膜厚度较玻璃更薄,因此GF2结构比G/G结构稍薄。

  再来是更薄的OGS结构,由于只使用单片保护玻璃,因此在厚度上可以做到*薄的外挂式触控面板结构。

  至于触控感测器已经整合进显示面板模组内的内嵌式On/In-Cell结构,是目前*薄的触控面板结构。

  再来是以厚度与重量来做比较,目前趋势是往更轻更薄来做发展。由于G/G结构特性为两片玻璃厚度的关系,因此会*厚且*重,现在越来越少厂商会采用这种方式,因此未来G/G占比有下降趋势。

  GF2 结构相对G/G结构更轻更薄,越来越多厂商会采用此GF2方式,因此未来GF2占比有上升的趋势。OGS结构由于只有一片玻璃,因此结构会较G/G为弱, 可能会须要做二次强化来加强结构,适合在较不要求强度的方案,未来也是有成长机会。On/In-Cell结构为内嵌式,为*轻薄之终极方案,但是受限于良率,技术还须突破。

  还有以光学及其他方面来做比较,上述这几种触控面板结构会对其光学特性有所影响。

  G/G结构的穿透率约90%,反射率约4.5%,特性为*厚且*重。GF2结构为一片保护玻璃与一片薄膜,但是由于薄膜材质的穿透率一般会较玻璃来得差,因此GF2结构的穿透率约88%,反射率约10%,GF2结构相对于G/G结构穿透率略差。

  由于OGS结构为一片玻璃,因此穿透率会较薄膜材质之GF2结构高,OGS结构穿透率大约92%,反射率约5%,但是结构会较G/G结构为弱,同时稳定性和平整性也较差。

  至于On/In-Cell结构,因为本身为内嵌式显示面板之构造,毋须外挂触控模组,因此光学特性佳,On/In-Cell结构穿透率大约92%,反射率约5%,但是主要受限于制程上CF与TFT之良率。

  * 后是以触控感测器(Sensor)生产成本做比较。成本因素对于相关终端产品厂商而言,在设计产品上是相当重要的考量因素。G/G结构为两片玻璃,材料成 本较高;GF2结构用一片保护玻璃与一片薄膜,成本较G/G结构低;虽然OGS结构只有一片玻璃,不过须要做二次强化来加强结构,制程成本较高。

  On/In-Cell结构为整合到显示模组之内嵌式,其成本主要受限于制程良率,未来有机会再进一步的降低。触控面板结构演化趋势图,如图3所示。

  图3 触控面板结构演化趋势图

  智能行动显示装置大爆发

  2014年*热门的议题之一可说就是智能行动显示装置。包含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型手机、平板电脑等各式不同终端产品,随着时间越长,有越来越多的相关厂商陆续进入此市场。

  现阶段的智能型手机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的光电科技代表性成果展现产品,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显示装置大量出现在生活之中,其中的高解析度屏幕面板,将随着提供更清晰画质与观赏效果的高解析度面板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以使用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之终端产品智能型手机为光电科技代表,可以观察到此产品在2014年之主流显示屏幕尺寸,皆使用5吋的高解析度显示面板。历经数年高速成长率之后,智能型手机市场现在已经有趋缓的现象,不过仍旧是*重要的智能型行动显示装置。

  2014年全球智能型手机出货量约十一亿九千六百万支,年成长率约为25%,预估2015年出货量有机会超过十三亿支,年成长率约为11%。

  显示面板产业版图新迁移

  随着中国大陆市场与相关面板厂商逐年壮大,两岸之间的竞合关系日趋紧张。

  若台湾与中国大陆能够互相合作,实现双赢互利的蓝海市场,建议可在几个方面进行携手合作取代竞争关系,其中包含资本、技术、供应链及下游终端品牌等四大领域。

  若两者互相竞争,造成双输的红海市场情况,实为两岸*差状况。2015后中国大陆次世代面板厂产能逐渐开出,包含京东方(BOE)、华星光电(CSOT)、 中电熊猫(CEC-Panda)三家中国本土面板厂商,以及三星显示器(SDC)与乐金显示器(LGD)两家外国厂商,总共八条8.5代线面板厂,估计在 2015年末将有机会全部开始量产,估计总共可以提供超过每月六十万片玻璃基板之量产供给能力。

  届时全球的面板供应版图与占有率将可能会再次重整,而中国面板厂商之自给率,可望能够逐步地提高。2015年中国大陆次世代面板厂产能预估,如表4所示。

  搭配高解析度/高画质之显示面板与触控面板的各式智能显示装置与穿戴显示装置,将与物联网产业逐渐结合在一起,形成各式新兴应用与服务,也将在未来促成相关光电科技产业的茁壮发展。

  上述五大面板发展新趋势将很有机会再次刺激其中上游的面板产业呈现更进一步的成长,如此也能够充分反映出未来显示面板的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显示器面板产业在量产方面,可说是由南韩与台湾所主导,加上日本的关键性材料与零组件之再兴起,以及中国大陆相关厂商与市场的崛起,都在在加深了全球显示面板诡谲的产业与市场关系。

  其中介于日韩中等大国竞争之间的台湾,所处的地位相当的微妙,将来走量产力拼中国大陆已不可行,当须智取借力使力,方能在未来力抗群雄强敌逐鹿中原。(本文作者: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产业分析师)

相关资讯
资讯推荐
热门新闻排行
  1. AMD 推出 EPYC™ 嵌入式 4005 处理器,助力低时延边缘应用
  2. 瑞士传感器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之道
  3. 村田中国亮相 CIIF 2025 —— 以创新元器件赋能新型工业绿色智能化发展
  4. AMD 锐龙嵌入式 9000 系列为工业计算与自动化带来下一代性能和效率
  5. 电解电容器行业趋势分析:技术革新与市场机遇并存
更多>>视频分享